2023年3月18日,“西南大学开设公务员专业”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17日,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发布“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招生简章。招生对象为全校大二及以上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学制1年,学分24学分,学费1920元。课程计划里包括申论概论、行政能力测试基础、公文写作等。学生自愿报名选学,本学院择优录取。
这个话题关注度之所以如此高,在于给大众制造了一个心理反差:阳春白雪、高高在云端的大学,还是“双一流”,211、985,不好好宣弘“大学之道”,反而跟不入流的考公培训机构争夺同一个生态位。卿本佳人,奈何行此下里巴人之事?大学某种程度上是有“神性”的,是生产与传播知识、理念和价值观的神圣殿堂,是“象牙塔”,大学搞“考公培训”,是自降身价,自贬为“职业培训机构”“考试培训机构”,如何不令人“惊诧”呢。
所以,这事儿的最大意义,或是大学自行廓清了迷雾,打破了“迷思”,让大家能以更好的能见度及更实际的心态看待上大学这件事。对绝大多数来人说,上大学难道不是为了提升经济社会地位或找到好工作吗?现在,有大学放下了身段,愿意切实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并通过“微专业”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吧?
(相关资料图)
上述“微专业”学制只有一年,学校自行决定开设,招生对象是本校非大一学生,对有考公需求的学生来说,应比使用校外考公培训机构成本低好多。在这个意义上,“热搜”多少有些标题党。如果设立的是四年制面向高中毕业生的正式专业,那就需要教育部批准,难度就大了很多。这样“热搜”才实至名归。
不过,也不要低估考公培训的专业性,大学要做到市面上行业头部机构的水准,也不容易。这些机构的培训内容与培训老师都经过了长期市场检验,掌握了一定的行业内部知识。术业有专攻,大学内那些惯于照本宣科的老师至少一时之间未必玩得转。
上述“微专业”招生简章用了很多大词,称“整合了历史学、民族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的资源”,撇开浮沫,实质含义当是师资来自本院本校研究这些学科领域的老师;又说“聘请具有丰富公务经验的老师执教实作”,似乎是指让某些不繁忙或清闲的公务员(如退居二线者)来兼任任课老师。
这两类老师,前者长于专业理论,后者长于规矩实务,对加深公务员职业的理解是有帮助的,但距离不务虚、只务实的考试培训尚有差距,故而未必如执业多年的培训老师对考试的帮助大。要应付考试,学生需要的是套路、“如何判断出题人的意图”,然后讲训结合,把历年试题真题做快做熟。大学开设公务员微专业,已经够放下身段了;要进一步彻底变成考试培训,估计很难拉得下这个脸,对于有较高声誉的985大学来说尤其如此。
所以,西南大学公务员微专业能走多远?会全面对标头部考公培训机构的教学法吗?将来会变成四年制的正式专业吗?这些仍有待于观察。
话又说回来,对大学通过微专业等自主调整、设置课程,增加学生市场适应力与竞争力的做法,这个大方向是对的,大家应该善意理解与支持西南大学的探索。因为需要各种程序及教育部批准,现在大学新设与淘汰正式专业的速度,是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而我们又正处在一个技术大裂变/革命的前夜或开始的开始,ChatGPT之类的AI将如何改变产业形态与社会形态,可能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大学专业与课程设置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甚至一定的前瞻性,才是对学子负责的态度。
一些人担心开设公务员微专业会加剧考公热,这似乎是过虑了。考研热、考公热、考编热、考教师资格证热,确实有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或为了延迟就业,或为了上岸或追求稳定性,都是可以理解的,为了通过考试,有这些方面的培训需求,才有这些方面的培训供给,此类培训学校不提供,学生得花费更大的代价从校外培训机构购买,没有怪学校的道理。
当然,大学更应放下身段,与产业界、与各行业头部企业持续沟通,挖掘其用人需求,把握就业市场趋势,从而开出更多面向市场、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微专业”乃至正式专业,降低高等教育供需两端的错配程度,造福广大学子,融入市场经济。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这种结构性错配是高等教育与学子美好时光的绝大浪费,大学难辞其咎,应该负起主要责任,尽快尽早行动起来。
陈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