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枣阳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筑强支撑。
一、抓优谋篇布局,让人才“能来”更“想来”。一是优化顶层设计,配强人才力量。高规格调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成员单位增至27个,明确成员单位职责,深化党委一对一联系服务人才机制,强化考核问效。二是强化系统谋划,创新人才政策。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加快建设“襄随南”毗邻地区人才中心的实施意见》等“1+4”人才新政,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投放引才宣传片、发放政策折页等形式广泛宣传推介,市财政预算3000万元用于人才生活、安居、猎才、项目资助等专项补贴。三是推进活动策划,广泛引资聚才。举办引资聚才高质量发展大会、青年人才座谈会、“兴中有您 万象昌隆”乡情恳谈会、“寻根叙乡情 聚力谋发展”企业家返乡交流等活动,邀请熊有伦院士等262位专家教授、企业家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签约校地校企合作、人才创新团队等项目15个,金额达108亿元。
二、抓强人才引育,让人才“想干”更“会干”。一是聚焦事业所需,储备高层次紧缺人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掌握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人才需求信息,精准引进1名博士研究生、73名硕士研究生、137名公务员、425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柔性引进5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和3名“博士服务团”成员。二是聚焦农村所盼,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积极开展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活动,累计选派90名科技特派员、考录36名“一村多名大学生”、培训370名农村实用技能人才。我市青年苗国存荣获“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省级银奖、国家级优秀奖。三是聚焦企业所求,培养技能人才。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876人,新增取得各类资格证书3428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81人,156家企业自主开展技能培训1万余人次。累计发放技能提升培训资金1240万元,新认定职工创新工作室2家。
三、抓实三链融合,让人才“敢闯”更“敢创”。一是规划引才聚智高速专线,做精做优人才链。作为书记工程,紧紧围绕产业链招引人才链,聚焦“7+6+3”链上优势企业、重点企业,动态摸底人才需求和用工需求,发布《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赴宁波、重庆、漳州等地开展双招双引洽谈会,揽下华润、华能等一批重大项目和人才团队,总投资额达500亿元,精准匹配产业发展和人才资源有效供给。二是搭建外孵内转联动平台,做实做好创新链。拓展校地校企合作领域,大力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目前已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专家工作站7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7家、襄阳企校联合创新中心23家。武汉工程大学(枣阳)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大学隆胜四海“襄阳市揭榜制”项目等一批校企、校地合作项目落地见效。三是打通产业人才融合通道,做大做强产业链。印发了《枣阳市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了“六个一”(一个重点产业链、一个领导专班、一支招商队伍、一套工作机制、一个政策包、一批产业项目)工作机制,每条产业链聘请1个专家教授团队担任“产业顾问”,重点负责整合专业人才资源实施技术攻关。针对我市精细化工产业链重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硅渣难题,湖北工业大学胡圣飞教授团队经过研发论证后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申请了创新专利,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四、抓好保障激励,让人才“有为”更“有位”。一是提升人才待遇。常态化开展专家人才座谈交流86人次、走访慰问30人次、体检康养65人次,全年累计发放青年人才生活补贴46万元、高层次人才生活补贴108万元,兑现隆中人才支持计划政府无偿扶持资金125万元。二是完善服务保障。紧盯关键小事,服务人生大事,全年组织青年人才交友联谊4次380余人次,解决人才婚恋、家庭问题;筹集商业街区、繁华地段优质人才公寓186套、1处人才驿站通过考核验收并全面投入使用,解决人才居住问题;商调2名高层次人才家属来枣工作、1名人才子女就读公办学校,解决人才家属就业、求学问题。三是强化精神激励。开展优秀人才典型选树,宣传人才事迹、讲好人才故事,营造爱才敬才社会风气。全年组织评选“优秀护士”137人、“枣阳优秀医师”91人、“最美乡村医生”10人、青年岗位能手20人、优秀人才工作者10人。(枣阳市委组织部:刘霞)
关键词: